古蹟與開發並存迷思探討

2014-05-02 14:47:17 發表,點閱 3625 次

古蹟與開發並存迷思探討

    所謂古蹟顧名思議是前人遺留給我們現代人的歷史建築或文物,並經國家認定具保存價值的項目,世界各國均有其不同類別的文化資產列入國家古蹟認定,而聯合國也透過各種不同的項目確認世界各地的文化古蹟並嚴格的方式保存以供長遠留存保護,台灣自也不例外,對於我們這塊珍貴土地上作許多不同類別等級古蹟認定,同時訂定保存古蹟維護相關的法令保護。

    由於社會不斷的進步,在文明與古蹟保存中亦產生更多的衝擊,且因部份的古蹟與現實生活產生重疊或交互影響,致從不同的面向亦發生了經濟發展與古蹟維護二種絕對反差的論述,其擁護捍衛者皆各有足夠的論述支持,然而此種論述未能找到任何的交集,故而衍生諸多無法理性解決的爭議,誰也無法說服相對一方的論點,從而也製造許多的社會紛爭。

    古蹟與開發真的無法共榮並存嗎?或許我們不在探討每一個獨立的個案,而是以坦然的角度去思索二者之間存在如果必需面對時是否有討論的空間,而這樣的空間又是否能進行開發並賦與古蹟更長遠的維護安全機制呢?事實上若拋開絕對主觀意識,此種可能存在的空間在有條件背景下應以更寬廣理性的思維去探討,並將各自考量的疑點在交互行為中得到認知理解,才是當必須面對時的理性考量,否則永遠的零和失焦並非長遠解決之道。

    在國外也有類似的問題,但都能用更多的理解溝通順利解決,我們卻又把自己鎖在最局限的小天地裏,並非小國之民就該以縮小自我視野以待,如此會讓台灣更走向自我縮小的格局中。以法國羅浮宮為例,法國人一向崇向自由也對於在歷史文物中具有非凡的成就自豪,尤其在文藝復興時代所有的藝術風尚廣為流行,因此幾百年後我們到法國瞻仰其過去歷史,處處可見法國人的浪漫也體驗到歷史藝術在法國人身上的驕傲,更有甚者,形容現代法國人依靠著祖宗的藝術生活,是故法國擁有最多博物館及各種歷史古蹟建築,羅浮宮典藏著許多古代的歷史文物古蹟,是最富盛名的博物館,在館內瀏覽讓人讚賞不已,而為了在廣場上興建新的建物以提供其使用需求,請來華裔建築師具聿銘設計,其在廣場上設計了一座金字塔的透明玻璃建築,完工後成功的吸引更多世人的眼光,也驗證了古蹟與開發共榮共存的最佳典範。

    而在台灣近年來,許多的社會紛圍造成了對於古蹟與開發相互扞格的局面,如果羅浮宮案例在台灣發生,我們是否有如此的恢宏胸襟接受具聿銘先生的設計嗎?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答案,其實在台灣仍然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故事可供參卓,如三峽老街整建維護,透過多年的努力保障古蹟風貌也延長耐久使用條件,此種類別是整建維護執行上較為容易,而拆除重建最有名案例為台北市重慶北路保安街口之都市更新案「大稻埕」,開發商在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的要求下,保持二面原有舊建物的牌樓外觀,重建為十五層新的建物,在古蹟維護中延長其耐震使用管理,並與新的建物結合,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我們並非鼓吹開發凌駕古蹟維護之上,反而要以古蹟維護居更高的位階,只是提供對於前述若須面對古蹟與開發之必要時,應該在思維中存有兼容並蓄的空間,試想以台灣的現況,在數百年後是否能以更有效的維護延長古蹟保存,我們無法給後代子孫更多的保障承諾,如果今天在這蕞爾小國對於任何的改變都無法得到信任的共識,那我們最大的問題不在古蹟與開發共存的議題,而是深鎖在內心世界中不可捍動的思想,那會帶領我們走向什麼未來而從無任何的交流空間,或許這個社會太欠缺彼此接受理解通的一絲管道,我想絕非是對古蹟或開發最友善的對待,也不是我們樂見的分歧,願在更多的互動交流尋求可以理解的平台方式,為我們僵持的社會關係找到解凍的妙方,也衷心期盼對古蹟的保存與開發的共存共榮留下更多可供後人景仰的成就!